“那就好,我想这次的少林之行不会太久,最多一两周我就应该回来了。”
“嗯,相公你也要照顾好自己。”柳沁沁温柔的嘱咐。她倒是不担心赵垓的安慰,毕竟少林作为武林正派,肯定不会为难宋国皇室弟子;她就是担心赵垓吃不惯睡不好。
“哈哈,沁儿这你就不知道了。我几年前曾前往玲珑山的卧龙寺修习过一阵子佛法,所以我对寺庙的生活并不陌生。而且那时正好认识了前去交流佛法的少林寺苦安禅师,所以这次前往少林也是曾经受邀而来,想必少林高僧不会怠慢。”赵垓微笑的解释。
赵垓的确修习过一阵的佛经,他虽然鄙视佛门的教规和对寺庙不上税一直耿耿於怀,但是佛经里的内容还是很有道理的。自从开始研究道藏赵垓就发现其实道、佛、儒都是在解释世间道理,只不过出发点和关注点有所不同罢了。比如道家的思想是从观察自然而总结规律来解释世间大道,比较像后世的科学,从观察开始,寻找变数实验,总结实验结果形成定律。而佛家的思想则是从人心开始,比较像后世的心理学。讲究的是理解自己的心,别人的心而最后互相理解。最后儒家的思想应该和它起源於春秋战国时期有关,主要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影响,比较像后世的社会学。
虽然每家思想都各有长短,但是赵垓觉得既然都是在研究解释世间大道,那么有没有可能彻底将释道儒融为一道而更好的理解世界规则?所以在他读完道藏后就跑到离临安不远的卧龙寺找高僧学习佛经去了。既然斗酒神僧能融合佛道和九阴真经在一起创造出九阳神功,赵垓觉得自己也应该可以。可惜他高估自己了,也低估了佛经的难度。如果说道家的思想是靠思维理解和推理,那么佛家就是纯粹的靠自我感受和悟性。赵垓在修习佛法时候的感觉就是脑子听懂了,但是心里还是什么也没懂。可能是人生阅历不足,也可能是他的思维方式更偏於理性,但是现在就想要融合释道儒为一体是不可能的了。
“咦?赵垓你还学过佛法?是要去当和尚吗?”此时甄思璿插嘴问道。她有些担心赵垓真的出家当和尚,若是这样姐姐该怎么办?自己该怎么办?
“呃。。这倒是不会。”赵垓否认,就算出家他也是去做道士而不是和尚。
“呼,那就好,那就好。”甄思璿听后松了口气小声嘟囔。
赵垓狐疑的看了看甄思璿,这丫头又闹的是哪一出?怎么突然关心自己是不是要出家做和尚了?
没多花太多的心思在甄思璿的异样上,反正这丫头成天疯疯癫癫的想一出是一出,赵垓再次好好的嘱咐了影六一些事情后就去打坐休息了。
翌日一早赵垓就独自一人骑马出城向北方的少室山而去。 距离登封不到二十里外的少林寺落座於少室山北麓的密林中,所以赵垓需要从太室山和少室山中穿过,然后沿着少溪河上少室山。临近午时左右,赵垓牵着自己的马顺着山道来到了少林寺现在的山门。与后世少林寺那宏伟的山门不同,此时的少林寺还没有清雍正年间修建的石门,只有一座十几丈宽的土黄色庙门挡在山路前。一扇朱红大门上的匾额书写着‘少林寺’三个气势磅礴的楷字。
门前正在扫地的两个年轻僧侣见到一位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白袍公子牵马走来便放下条扫双手合十躬身对赵垓行礼道,“阿弥陀佛,施主请留步。”
赵垓闻言也停下了脚步同时一只手牵着马缰,另一只手单手合十姿势微微躬身道,“见过两位师父,不知两位师父有何事?”
其中一位偏瘦的和尚问道,“施主可是要到少林寺上香?若是想要上香施主可能是走错路了。”
“哦?难道这里不是少林寺?”赵垓疑惑的看向庙门上挂着的匾额。
另一位矮点的和尚此时为赵垓解释,“此地正是少林寺,可是本寺已经闭山多年,所以特地在临近山脚处开辟了另外一座‘少林寺’专供香客礼拜上香。”
“啊,原来如此,”赵垓现在明白两位扫地僧的意思了。这里的确是少林寺,只不过此时的少林寺闭山,所以并不接待香客。赵垓从怀中取出一张拜帖向前递出,“在下是受到菩提院苦安禅师邀请而来拜访的,还请麻烦大师帮忙通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