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组的邻居不仅有澳洲十年医生经验的医生,还有牙医,甚至还有心理医生和负责身心疗愈的芳香精油师、冥想和瑜伽老师等等。她们在物业里放了一封封温暖的相互鼓励的信,还有安定情绪的精油,每天还直播教邻居们调息、仙人揉腹、免疫力提升、神经康复、灵活胸腔肩颈、疏肝理气等等。
街道的防疫宝盒也出来了,里面包括情绪压力管理、中医健康、八段锦、亲子运动、亲子折纸等等。还有各种情绪管理的讲座直播信息、线上游览各种博物馆科技馆的链接等等。
我也做了一点点沟通工作,比如联系解决居民未能送进来都被退走的某家快递公司的派送问题。总觉得,未能给社区多做点什么,心里会有亏欠感。於是,也开始写这篇文章,记录这段难忘的回忆。
想到一句话,“我们共用的那个太阳,已经很老了吧;我们共同的风,却是新鲜的。”
所以,在各种环境下,都需要新的人,新的风,新的氛围吧。而一切都要靠人们一点点自己创造出来,做个有心人吧。尼采说的,重要的是永远有活力,而不是永远活着。
我那天想了一个概念,那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之外,社区也应该自由而全面发展。我本科的时候曾在一个街道里“田野调查”了数月,写了篇文章,研究当时的“社区事务所”,它不同於居委会,也不同於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它就是一个各方共治的结果。想着十几年前上海就有这样的组织了。在社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志愿服务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小区还自发组织“照片和感悟”征集活动,有非常多小区的美照,因为还有拍照志愿者,所以每幅都是大片儿。小区上空常常盘旋着一两只先进的无人机,在每次日日夜夜的核酸现场,觉得挺魔幻的。
另外,小区还组织了喷泉旁小广场的书画作品展览,从2岁半到80岁,都参加了。让那个广场瞬间充满了人文味道。
这次隔离,让很多故事自动地浮现了出来,很多人与人之间的潜在的联系也浮现出来。
比如,做完第三次核酸,我想起一棵树上挂着居民自己捐出来的秋千,就想在那儿发发呆,晒晒太阳。那附近有个空着的房子,原来租给了一个亲子机构,现在因为空着,到处都是野猫。所以遇到了小区里常碰到的喂猫的两个女人。
她们刚刚在井下救了一只小猫,说原先肯定是家养的,还有项圈,告诉我项圈太小了,小猫差点窒息。我原来一直以为她们是小区外哪里的爱猫爱心组织人士,现在才知道喂所有的流浪猫,就是小区业主一对夫妻加一个日本女人自发组织的活动。
那对夫妻说,最多的时候,小区有三十多只猫,而它们生下的第二第三代,都送走给人领养了。说这里的猫就像农村的留守老人一样。最初喂养它们的时候,也只是偶然,但慢慢就养成了习惯。因为万物有灵,它们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忠诚地等你。它们会听得懂你的话,分辨你的声音和脚步声。流浪猫的寿命会比家养猫少一半,所以,他们尽量都选好的饲料喂给它们。
为了它们,这对夫妻都没有出去旅行。因为一挂念就要挂念那么多只猫,两年来他们知道了每只猫的行动轨迹和性格。 他们说,猫是一种很理智,很聪明,很有礼貌的动物,对老和幼都很尊重。
还比如,隔离期间,周末邻居们都在草坪上搭帐篷、铺垫子,才发现原来不少是校友,大家分享食物,我的师姐还给我送来自己做的咖啡。我居然还能在这热闹的氛围里非常快速地写完一篇文章。那是觉得,这里让人内心丰富而不空虚吧。
所以,这14天,是自我修炼,也是社区的共同修炼。志愿者们还录了视频把自己的抗疫经验做了总结,并鼓励周边一公里处隔离不久的小区。认识了街道一直驻守在小区的基层领导,他说,一个基层干部的本职和使命,就是“完成是唯一”。
工作人员大概30多人,这14天都住在物业接待中心、楼道大厅、地下室,自己找过道、角落,搭折叠床睡。病例居住过的那栋楼,由於封闭,工作人员还要顶着大风和寒潮,彻夜在外值守。在整体的初期工作,他们时常工作到凌晨1点后,遇到突发事情甚至还要通宵达旦地工作……作为一个记录者,调查了解到这些情况,总是泪目。
这段经历,铭记了。加布瑞埃拉·泽文说:“每个人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作者: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个人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姐(id:shuijie00000)。
「图片视觉中国」
开白名单:duanyu_H商务合作:biz@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
原标题:《这个年代的“闭关修炼”》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