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后,以钉死耶酥的骷髅山中的苦路第十二站为核心,又建起了一座“圣墓教堂”,十三、十四站都在圣墓大教堂里面,分别是耶酥被钉死后从十字架上取下来涂膏油、下葬、升天的地方。我们去的时候,一群身着黑衣的教士在拥挤的游客注视下,鱼贯入内,看起来颇有遗世独立的风骨,实际上,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皈依了上帝的教徒也不例外。几经变迁,目前圣墓教堂由基督教、东正教、天主教、叙利亚教、亚美尼亚教等不同教派分区把持管理。各派长年争斗,抢夺圣墓内外地盘,甚至一级台阶都曾经引发血案,风风雨雨已经多年,为了平衡教派之间的矛盾,圣墓教堂大门的钥匙由一个阿拉伯望族掌管,每天早晨由阿拉伯少年准时开门。
耶稣被钉死后从十字架上解下,放置在这块石板上
从圣墓大教堂出来,来到一座开阔的广场上,远远望见一堵高高的石墙。墙下密密麻麻站满了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哭墙了。哭墙所在位置,据说是当年的第二圣殿西墙仅存的遗址。
犹太人认为,上帝就在哭墙上方。当初,所罗门建造第一圣殿的初衷,是希望每个人的祈祷与许愿都可以被上帝听见,无论他是什么民族。来此朝觐和献祭的教徒络绎不绝,从而形成古犹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公元前586年,第一圣殿被入侵的巴比伦人付之一炬,四万犹太人被囚。又过了半个世纪,颠沛流离的犹太人才重建第二圣殿。
公元70年,罗马极力镇压犹太教起义,提图斯将军烧毁第二圣殿,为了显示罗马军威,特许部分台基不拆毁。数十万犹太人惨遭屠戮,这在《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开篇有惨烈的描述。战后,绝大部分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耶路撒冷和第二圣殿几乎被夷为平地。同一时期,希律王在第二圣殿断垣残壁的遗址上修建起的护墙。直至拜占庭帝国时期犹太人才可以在每年安息日时获得一次重归故里的机会,无数的犹太教信徒纷纷至此,面壁而泣,"哭墙"因此得名。
举世闻名的哭墙,是一段长50多米,高18米的墙,墙身下方所见的巨大石头,据说就是两千年前希律王所加建的遗迹,用以包围所罗门圣殿的台基,使第二圣殿的平台更显宽阔。巨大的石缝里,长着一些枯草,整体显得高大而荒凉。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 经过无数朝圣者的抚触,墙上的石头发出淡淡的光。
哭墙身下方所见的巨大石头,据说就是两千年前希律王所加建的遗迹
在俗世里有着不同身份,不同信仰的人,在这堵墙前,仿佛获得众生平等,大家都是来祈祷的嘛。男女分区,男在左女在右,中间一堵墙隔着。放眼望去,墙前一排喃喃祷告的信众,墙隙塞满纸条,上面用各种语言,不管是不是"求你,求你?""但愿,但愿?"他们的天父应该都听得懂。偶尔有人双手触墙,低首哭泣,也有人面对哭墙,双手而依,以唇触墙。他们久久不能平复,久久不肯离去。
虔诚的信众
我虔诚的基督徒朋友问我要了纸与笔,坐在一边的休息椅上,写了老半天,才走近墙边,双手触墙,低头祷告,祷告完将折叠好的纸塞进早已经塞满纸的墙缝里,又低头哭泣。本着入乡随俗的朴素想法,我也应景去塞了一张小纸条,啊,内容不便透露。祈祷完,讲究的人是退着出来的。
离开哭墙广场时,只听"砰砰砰"几声枪声响。一列持枪的卫兵迅疾冲向枪响处,人群一阵骚动。来自香港教会的义工陈老师连忙安抚大家,他用港普说,啊,在以色列,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惊慌,不要乱跑,正确的做法是看当地人怎么做你也怎么做。
这一天的行程,疲惫,仓促,晚上八点回到酒店用餐时,看到与午餐一样生冷为主的中东菜,只有胡萝卜丝夺目耀眼时,这种疲惫与仓促感加剧了,我应当马上进入香甜的睡眠,但是,从这天起,我莫名落入一种名为保持睡眠持续性障碍的失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