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7章 收集结局(2 / 2)

最后,落入安森手里。

“蝴蝶效应”顶住差评狂潮的压力,首映周末票房逆袭,这是因为剧本出色还是因为导演优秀呢?

不,全部都不是。如果项目本身具有可发展性,好莱坞那么多制片人全部看走眼了吗?

可能性不大。

最好的解释就是,安森。

一切源自於安森赋予的魔力,点石成金,变废为宝,一个本来应该丢进垃圾桶的项目,却因为安森的介入而大获成功,这不是巨星影响力还是什么?

第一次,可能是运气——“大象”。

第二次,可能是巧合——“蝴蝶效应”。

那么,第三次呢?

当然,这里的第三次不是“暖暖内含光”,这部作品真正具备点石成金能力的,不是安森也不是凯特-温斯莱特,而是查理-考夫曼。

如果“暖暖内含光”票房能够破亿,那么功劳应该记在安森和凯特身上,这部作品也能够成为“第三次”;但从整体局势来看,可能性非常非常小。

查理-考夫曼的剧本,一亿美元票房?

哈哈,别逗了。

所以,“第三次”应该是被无视被鄙夷被吐槽的“与歌同行”才对。

也许,“与歌同行”无法赢得票房,但这部瞄准约翰尼-卡什的传记电影说不定真的能够在颁奖季杀出一条血路呢?

本来,一直保持低调的“与歌同行”剧组,突然之间成为好莱坞的热门话题,七嘴八舌探听消息的声音越来越多。

谁知道呢,也许“与歌同行”可能成为安森巨星光环的蜕变时刻,正如“阿甘正传”之於汤姆-汉克斯、“香草的天空”之於汤姆-克鲁斯、“拳王阿里”之於威尔-史密斯一样。

在一线艺人通往超级巨星的道路上,罗素遭遇出人意料的狙击,脚步暂缓;安森大跌眼镜地完成反超,并且领先一个身位,事情正在越来越有趣。

在此之前,安森的每次成功都能够找到一个借口,和他没有直接关系,又或者是别人的功劳更大,安森只是一个花瓶搭乘顺风车罢了,但这次则不是。

不管是作为制片人,还是核心主角,安森凭借一己之力独挑大梁,“蝴蝶效应”的成功背后也就被赋予截然不同的意义——

一切都是因为安森。

因为安森,一部三十分的电影具备了七十分的观感。

因为安森,一部没有任何市场前景的电影书写了纪录。

因为安森,看似十面埋伏的危机演变成为破局的良机。

这次,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安森的票房号召力,“蝴蝶效应”确确实实扮演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角色。

十一月第三周北美周末票房榜一出炉,全面热议。

整个好莱坞呈现难以置信的喧嚣,这一幕早在一周之前就已经能够预料到了,唯一的小小区别在於,焦点不是“怒海争锋”和罗素,而是“蝴蝶效应”和安森。

甚至不需要等到后续票房表现,媒体已经按耐不住激动和迫切——

短暂震惊的沉默和错愕的哑口过后,全面井喷。

浩浩荡荡的热浪宛若火山般井喷而出。

然而,罗杰-艾伯特的观点稍稍不同:

为什么需要等到“与歌同行”呢?这次“蝴蝶效应”就正在上映中,安森的巨星光环正在渐渐清晰,与其展望遥远的未来,不如继续关注眼前正在上扬的狂潮。

属於安森的辉煌,正在进行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