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瞩目,聚焦。圣诞节档期里,其他作品正在刺刀见红地展开竞争,包括“蝴蝶效应”,但没有想到,“大象”悄无声息地抢走话题,令人好奇电影接下来的发展。
正如“名利场”所说,周五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而已,接下来周六和周日呢?第二周第三周以及后续呢?
这次,就连HBO的目光也聚集而来——
对“大象”的票房,HBO没有怀抱任何期待也没有设定任何目标,他们的计划是让电影在大屏幕上引起话题推广宣传,而后吸引观众回到电视机屏幕前订阅HBO。
反正,HBO对“大象”的颁奖季前景没有任何野心,在最最开始的时候,“大象”就是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电视电影,这部作品走到现在的位置已经远远超出预期。
然而,周五点映,全美售罄。
事情,一下就不一样起来。
在熙熙攘攘的浪潮里,“大象”的媒体综评和影院评分重要性扶摇直上,刹那间聚集数不胜数的目光。
友情提示,“大象”在戛纳官方场刊里的评分只有2.1。
满分四分的2.1,不及格。
显而易见地,周五门票售罄是一种非本意的饥饿营销的意外结果,如果“大象”的媒体综评无法令人满意,好奇心和期待值降温之后,电影的后续走势应该会断崖式跳水。
毕竟,“大象”和“蝴蝶效应”不同,这样的艺术电影很难通过争议吸引吃瓜群众、也很难形成热议浪潮。
对於它们来说,媒体综评确实扮演了关键角色。
第一时间,罗杰-艾伯特挺身而出,完全没有掩饰自己的立场,毫不犹豫地站在“大象”的身后。
此前在戛纳,罗杰就为“大象”送上了满分四分的评价;而现在回归北美大陆,在“芝加哥太阳报”延续自己的态度,毫不吝啬地把赞誉全部送给“大象”。
一百分!
“如果在今年颁奖季所有作品里挑选唯一一部非看不可的作品,我推荐‘大象’,不是因为它如此优秀如此完美;恰恰因为他的不完美,让它变得真实,同时也让它在结束之后能够带来更多余韵激荡。”
“当我们在追求艺术创作的完美之际,更加完美的剧本、更加完美的人物弧光、更加完美的表演、更加完美的主题表达,却在好莱坞成熟工业制作体系里渐渐丢掉扎根现实的那一股残缺和生猛。”
“一直到‘大象’。”
“它提醒我们为什么进行艺术创作。不是为了奖项,不是为了票房,而是为了探索自己探索社会探索生命。”
这一幕,堪称罕见。
前后两次,罗杰为同一部电影撰写影评,双双都是满分;并且从不同角度切入,为电影送上顶级赞誉。
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够看出罗杰对这部作品的喜爱了。
继“蝴蝶效应”之后,罗杰短时间内连续第二次赞赏安森主演的作品,这一份待遇在好莱坞也堪称难得。
难怪有人调侃,安森今年在戛纳电影节的闪亮登场,不仅征服了影迷征服了法国观众,而且还征服了罗杰-艾伯特。
谁能够想到,这位普利策奖得主居然成为安森的最大粉丝头子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