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5章 咸鱼翻身
十二月二十六日,圣诞节次日,这是一个繁忙的周五。前脚,“大象”点映场次门票全部售罄,引发小范围轰动,谁能够想到一部独立艺术电影居然能够在假期档制造波澜?
后脚,罗杰-艾伯特扮演开路先锋角色,主动为“大象”保驾护航,以满分赞誉再次吸引无数目光,这是否能够成为电影北美媒体口碑扭转局势的契机呢?
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争议依旧客观存在,骂声甚至比戛纳难听。
十分,“一次狂妄自大却空无一物的形式主义展览。”
二十五分,“不是抬头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故作哀伤就能够被称为艺术的。”
二十分,“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次挫折的练习。”
吐槽,鄙夷,不屑一顾,火力全开。
这些专业影评人才不会手软,他们绝对不会因为这是金棕榈而高看一线,同样也不会因为罗杰背书就刮目相看——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任何导演任何演员任何制作人都没有例外,哪怕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这样十年如一日保持导演作品稳定质量的,每一部作品的登场都是全新冒险,影评人必须重新审视重新评价。
没有特例。
这一点,和戛纳一模一样,没有人因为戛纳主竞赛的光环就对某部作品特别待遇,观看电影本来就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每个人都允许拥有自己的观点看法。
哪怕不受欢迎。
但是,小小的不同之处在於,戛纳聚集数不胜数的媒体,官方场刊却只能容纳十位影评人的评论,不同场刊不同评论的观点很难聚集在一起展示;而回归北美大陆,媒体综评则提供一个平台,允许专业媒体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点摆上台面,最后形成一个平均分,窥见媒体的综合评价。
批评,有之。
赞誉,也有之。而且这一次,以压倒性的姿态爆发出惊人能量,甚至令人惊骇的程度。
“首映”,一百分,“个人从来不曾对格斯-范-桑特的作品感兴趣,但这一次,杰作,无与伦比的杰作。”
“帝国”,一百分,“你会焦虑,你会担心,你会恐惧,你会害怕,最重要的是,你会思考。这才是让这部电影与众不同的根本原因。”
“综艺”,一百分,“整部电影渲染的氛围是如此平静又如此真实,拥有一种毛骨悚然的力量,钻入你的皮肤。”
“好莱坞报道者”,一百分,“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一直在困惑应该以纪录片还是艺术创作来看到这部作品,一直到某一个时间点,我忽然意识到,格斯-范-桑特是故意的。从那一刻起,我陷入恐惧和绝望之中。”
“纽约客”,一百分,“我相信有人认为这只是将新闻报道的文字演变为影像的一次粗糙尝试,但格斯-范-桑特所做的远远不止如此,电影真正重要的部分,不是那些看到的,而恰恰是那些看不到的东西。”
“华尔街日报”,一百分,“电影的摄影和音效展现出大师级别的技巧。”
目瞪口呆,瞠目结舌。
这……这是真实发生的吗?
满分刷屏?
真的假的?
想象一下,“大象”在戛纳遭遇的争议,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差评,最终官方场刊评分也令人失望;结果现在在北美正式上映,却迎来一片口碑逆转——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