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指挥部,宋晚晴一身干练的装束,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之色。
她此时正站在一间专为采访陈望而临时设立的房间内,和随行的摄影师、记者们,一同准备,等候着陈望的到来。
松江战场的这场“奇迹”仿佛石子投湖,在报业界掀起了层层涟漪,而《大公报》仍旧一马当先。
自王运生发表“东方拿破仑”一文以来,国际上的广为传颂与赞誉,使得《大公报》各地的刊物,一度供不应求。
上至政府高官,社会名流,下至士兵商贩,妇孺走卒,络绎不绝地前来,纷纷向报社要最新出版的报纸。
不仅如此,不少人甚至为了能通过报纸,一睹这位当世传奇将领的风采。
凌晨就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报社门前,蹲守当天印出的第一份报纸。
此时此刻,陈望不仅成为了战场上的传奇。
他的名字更是一跃成了主流话题,报社的编辑们,各界的名流们,提起他时都无不交口称赞,已然是“华夏之光”了。
宋晚晴同样密切关注着舆论趋势,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这些天来,她耳畔听到的全是对陈望的赞誉与讨论。
一想到这里,她内心压抑的激动不禁又要翻腾起来。
在得知自己即将要给陈望做专访时,宋晚晴几乎有些热泪盈眶了。
这不仅是因为陈望又一次打了胜仗,更是因为她终于有机会,通过自己的事业,为她的望哥儿,在全世界面前,树立更加宏大伟岸的形象。
同时,她还能将那份永不言败的坚韧精神,传递给国人,鼓舞此时对国家命运感到暗淡无光的国民们。
临行南翔之前,宋晚晴已经开始构思专题报道,尤其是“闪击战术”这一主题。
她反复琢磨着如何将这一战术优势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
这种高效而凌厉的进攻战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截断了日军的攻势,在危急的战场中,脱颖而出,自然有其独到之处。
但宋晚晴作为记者,还需要让最普通的人,看懂这到底有多厉害!
于是乎,在王运生的提点下,她将视线转向了桌上一份法肯豪森将军的采访记录。
昨日,她便亲自去拜访了这位德意志顾问团的最高顾问,为这次原本专门为陈望准备的“闪击战专题”预热。
法肯豪森素以严谨、果敢的作战思想闻名,对“闪击战”的推崇,在军中更是广为人知。
宋晚晴很清楚,这一次松江战局的扭转,正是法肯豪森将军持续关注的事件。
法肯豪森作为德意志军官团的最高顾问,在大多数华夏记者眼里几乎是不苟言笑的军官形象。
而当宋晚晴将广福镇战报交给他时,却意外见到他少有的惊喜神色。
要知道,这可不是法肯豪森第一次听到捷报,但他还是振奋不已。
“中央军在广福镇的一战,确实让我吃惊不小。”
法肯豪森的语气透出难掩的欣赏,他轻轻摇晃着手中翻阅的文件:
“事实上,我在建议松江各军主动发起进攻时,从未想到他们竟能将战术运用得如此精妙。
仅凭步兵,就打出了重武器闪击战的效果,这在我们德意志,都只是战术理论上的研究。”
宋晚晴嘴角忍不住微微弯起,眼神专注,目光中带着些许掩饰不住的欣喜。
她迫不及待想听到对方的评价:
“那您觉得,这场闪击战的成功,在战术运用上有何独到之处?”
法肯豪森略微思索,语气中带着几分兴致盎然:
“从战术角度来看,这已经超出了我们传统步兵的指挥范畴,堪称重大突破。
‘闪击战’的基本理念是以高速、精确的兵力投入,在局部实现最大化突击。
但它也极大地依赖于空中支援和强大的后勤保障,本质上不是为轻步兵服务的战术理论。
而在广福镇,陈将军显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用极少的兵力实现了局部战术优势。
这个成就,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可以留下一行字的。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战术灵活性,甚至超出了我们德意志军队的某些标准。”
这已经是极高的评价了,宋晚晴按耐不住激动地追问道:
“所以说,在您看来,广福镇一战的意义不仅限于战术的突破,还在于体现了华夏军队在战术上的突破?”
“正是如此!”
法肯豪森眼神中闪烁着一种复杂的神色,他毫不吝啬地给予了肯定:
“在战术上,陈将军的应变能力,令人赞叹。
他对战局的精确预判、对敌方战略的提前把握,以及战场上临机决断的灵活性,都是难得的亮点。
您知道,我们德意志的‘闪击战’更依赖机械化装备。
而在广福镇,陈长官的步兵战术也让我意识到,仅凭一支灵活的步兵队伍,也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
“将军,从您的描述中,这似乎也反映出当前日军在资源与补给线上的短板?
宋晚晴眼中闪过一丝狡黠,随即一针见血地指出道,她知道这是当今国际舆论上的一个关键议题。
“是的,这是目前松江一线最明显的战略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