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兄妹(1 / 2)

北雄 河边草 3054 字 1个月前

我想,无论是题主还是关注此题的大家,可能都希望了解到科学又实操的“约会知识”。对一些人来说,提出约会邀约本身就是一件充满焦虑的事;对另一些人来说,“如何约会”像一道超纲题,根本无从下手。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关於如何说服自己克服内心的焦虑不安,积极主动大胆开始约会的小知识。

害怕失败?你为什么会不敢贸然去约会一个人?

1.“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且三观契合的人太难了”

Hurlock(1982)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更倾向於被那些与自己有类似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所吸引。

成年之后,我们对於自己的兴趣、需求与理想有了更清楚的认知,不再需要通过认识更多不同的人来拓展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更想把时间花在与自己相似的人的交往之中,这让我们感到舒适和安全。但往往因为工作的关系,人们很难再像学生时期一样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认识到那些更有可能在价值观上与自己相契合的人。

2.“万一被拒绝了呢?”

约会焦虑,另一大重要的原因,就是主动邀约别人让我们感到不安,即使对方答应了自己的邀请,人们也会担心这段关系下一步的进展(是不是反而会因为这次约会,破坏了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形象)。人们常常会在还没提出邀请时,内心就已经上演了千百种对方可能拒绝自己的方式(Nicholson,2011a)。

这一方面可能是由於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与低自尊,认为自己不太可能得到他人的肯定甚至是回应;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人们觉得,与其预想得很美好、现实却很惨淡,不如降低自己的期望(索性认为对方会一定会拒绝自己),才不会到头来失望。

久而久之,对“被拒绝”的恐惧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当自己准备要向他人提出请求时,这种恐惧就会油然而生,从而阻止一个人真正将示好说出口。

没有人可以约会?

不是没有适合的人,而是主观意愿不够强

ArthurAron等人(1997)对影响人们能否与他人建立“亲近感”(closeness)的因素进行研究。他们邀请一组被试两两组成一对“伙伴”,他们随机对一部分人按照他们在价值观问卷、依恋类型上的测试进行更严格的配对。

之后,他们将组对后的被试随机分入两组,一组人在规定时间内闲聊(控制组),比如上次去动物园是什么时候;另一组人则聊一些固定且逐渐深入的话题(实验组),比如自己最珍贵的一段回忆,人生中最尴尬的时刻等等36个问题。聊天结束后,对每对被试彼此间的亲密感进行测量。

他们发现,比起闲聊的人,聊一些更深入的话题的人之间更容易建立产生亲近感。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一对被试双方价值观是否契合、依恋类型是否匹配并不会对他们的亲密感产生影响。

因此,ArthurAron等人(1997)认为,主观上的意愿才是影响一个人能否与他人建立关系、产生亲近感的关键,而非人们口口声声强调的价值观是否契合。

也就是说,当人们主观上想要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时,就会有可能找到那个能让自己产生亲近感的人。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声称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可能是我们主观意愿不够强烈。

主观意愿不强,可能因为不想改变当下的生活状态,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准备好进入一段新的关系(Firestone,2014)。

当一个人还在上一段关系的痛苦中无法自拔,ta通常会对约会一个“新”的人感到焦虑。开始一段约会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Hald与Hogh-Olesen(2010)对人们面对不同类型邀约的接受程度进行了研究。他们请了一组“研究助理”(被众人普遍评价为“具有一般吸引力的人”)到公开场合去接近异性(共173名男性、216名女性),并向对方自我介绍和简单交谈:

“你好,我的名字是XXX。不好意思打扰你了,我只想告诉你,我刚才一直在注意你,我觉得你真的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

并且,这些研究助理还会随机向所接近的异性提出以下三种不同邀约中的一种:

“你今晚愿意和我约会吗?或者你周末有时间吗?”

“你今晚愿意到我住的地方来吗?或者周末有空吗?”

“你今晚愿意和我睡吗?或者周末呢?”

结果发现(除去那些目前有固定交往对象的人之外),在得到约会邀请的人中,68%的男性与43%的女性都答应了该邀约;其次,40%的男性与21%的女性都答应了到“住所”的邀约;最后,59%的男性答应了“一起睡”的邀约。

可以看出,主动提出邀约的结果,并不像人们所预期的那么糟糕。当你提出约会的请求时,还是会有近半数的人(68%的男性与43%的女性)会赴约,然而,如果你唯一做的就是默默担心对方会拒绝自己而不主动发出邀请的话,这一概率毫无疑问会是“0”。

所以说,“约会焦虑”很多时候源於我们给自己过多地设置了障碍。如果你真的想要与一个人建立关系,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彼此机会了解对方。

以下是一些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