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当朝郡公被刺,生命垂危,这位郡公不仅是英国公的孙儿,也是为大唐屡立功劳的功臣,更是天子犹为器重的朝堂砥柱。
分量如此重的功臣被刺,生死不明,勃然大怒的不仅是大唐天子,也有无数的臣民。
於是长安市井坊间关於吐蕃的议论声越来越大,很多不负责任的猜测,都将幕后真凶指向吐蕃。
怀疑的证据也算是勉强符合逻辑,这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大唐与吐蕃在聊关於金齿部归属之事,但长安臣民却懂得翻旧帐啊。
旧帐是啥?
当年李郡公奉旨出使吐谷浑,与吐蕃大相禄东赞斗智斗勇,直到后来兵戎相见,唐军差点将禄东赞活捉。
这笔深仇不仅吐蕃人记得,大唐臣民也记得呢。
这次来朝贺大唐的是赞悉若,禄东赞的长子,为报当年的父仇,暗中指使刺客行刺李郡公。
合不合理?
说法似乎有点勉强,但,市井坊见的百姓能有多少见识,被有心人一渲染,越听越合理。
没错,李郡公被刺,就是吐蕃人干的,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赞悉若背后指使的。
猜测有了结果,自然也该有下文。
於是市井坊间群情激愤,街头巷尾的人们义愤填膺,纷纷议论要向朝廷请愿,逐恶使,征吐蕃。
长安城是大唐国都,街头巷尾的人群里不仅有普通百姓,也有监察民情的御史言官。
聆听民声,如实上报本就是御史的职责之一,於是市井的议论声被夹杂在人群里的御史们默默地记下来,悄悄写在小本子上。
今日的朝会特别热闹。
朝会还没开始,朝臣们已聚集在太极宫门外,三五成群聚作一堆,窃窃议论昨夜的青楼刺杀案。
跟市井坊间的议论声一样,朝臣们也诞生了各种版本的所谓真相,一个个说得活灵活现,如同亲历。
有的人信了,有的人嗤之以鼻。
人群里,左右相许敬宗和许圉师互相对视一眼,深情款款。
就在太极宫门即将打开时,英国公府的马车姗姗而来。
吏部侍郎李思文下了马车,脸色阴沉,眼眶红肿,满脸悲痛之色。
朝臣们见此,只好远远站立,不敢上前招呼。
众所周知昨夜英国公府出了大事,李思文唯一的儿子此刻仍生死不明,李思文这般模样旁人自能理解。
宫门开启,群臣入太极殿。
君臣见礼之后,没等殿上值官发话,李思文却飞快出班,走到大殿中央,面朝李治扑通跪倒,泣声道:“陛下,臣子钦载昨夜无辜被刺,伤势极重,恐命不久矣!”
“臣仅此一子,若然夭折是天命,臣不敢强求,臣只求陛下做主,彻查昨夜刺案,揪出幕后真凶,为我儿报此血仇!”
说完李思文嚎啕大哭,老父亲为了儿子也真是心狠,哭了几声后,狠狠一个头磕在地上,咚的一声闷响,群臣被吓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