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於商业部分,赵括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操心。
这是因为之前的赵国本身就是一个商业气氛十分浓厚的国家,如今的帝京城之前还叫做陶邑的时候更是天底下数一数二的商业大城,这方面的很多东西其实都属於有迹可循,只需要合理的制定政策即可。
而且赵括的大汉国原本就是脱胎於之前的赵国,绝大部分大汉国的官员之前也都是赵国的官员,对於商业这方面具备十分丰富的经验,自然就更不必担心了。
大汉国现在有一个和后世不同的点就是它的经济是属於闭塞的,完全没有和外界任何的国度有着大规模的商业沟通,所以只需要管好大汉国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也就基本上给解决了。
说到和外界的沟通,赵括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过问了一下关於海军的事情。
大汉国的海军,目前来说主要以之前的各国水军班底为主。
别看战国七雄之中有海岸线的就燕国、齐国、楚国三个国家(历史上的赵国是在战国后期才有的海岸线,那时候距离灭亡也没多久了),但事实上除了这三个国家之外,由於中原水网颇为便利的缘故,所以韩国和魏国也同样有着一支规模不小的内陆水军。
赵括现在让人做的就是以这五国之中的所有舰船为班底,把他们的号令、建制各方面全部统一起来,然后在胶东、会稽两个郡之中设置了北海、东海两大海军基地,紧锣密鼓的组织工匠,在之前的基础上建造新的远洋战舰。
有人就要问了,这明明陆地上就能打到欧洲去,干嘛一定要走海上呢?
这个问题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历史上确实有一个很强大的帝国通过陆地一路从东亚打到了东欧和非洲,那就是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所依仗的就是强大的骑兵,这一点恰好大汉国也是有的。
那么为什么大汉国不这么做呢?
答案是:赵括并不是不这么做,而是要增加一个双保险。
简单的说就是,陆军赵括也要,海军赵括也要。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就好比是三国所在的南亚次大陆,由於青藏高原属於比较难走的路,所以一般的路线是从中原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西域——中亚,沿着青藏高原绕一大圈,然后才能抵达南亚次大陆的北部。
但如果是走海路的话,那么只需要乘坐船只从岭南出发,一路绕过马六甲海峡再北上就行了,无论是距离还是时间,又或者是到达的难度上都要轻松太多。
简单的说,无论是陆地征服还是海洋征服,都有好处。
赵括要做的就是把陆军和海军都发展好,适合陆地征服的就陆军上,适合海洋征服的就海军上,实在不行就海陆军一起上,反正大汉国就是征服、征服、再征服!
除去海军之外,陆军内部其实也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改组。
如今的大汉国,单单是常备军就超过了六十万人,考虑到大汉国才三千多万人口,这其实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所以摆在赵括面前的就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个就是趁着现在国库还充盈的时候继续发动战争,去其他国家之中获得更多的财富和人口来供养军队,第二个选择就是裁军。
裁军?这种选择赵括是想都不用想就直接放弃掉的,大汉国现在还没有到刀归府库马放南山的时候呢。
所以,继续发动战争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这其实也是历史上秦始皇所面对的情况,而秦始皇同样也是选择了发动战争以战养战,只可惜秦始皇并不知道世界的全貌,所以他虽然征服了岭南百越,但并没有从百越那群落后的蛮子身上获得什么好处。
如果历史上的秦始皇不是选择南征,而是选择向西打败月氏去征服西域的话,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历史上的匈奴之所以能够在冒顿单於时代迅速的扩张并且强盛起来,一方面是因为秦末中原内战无暇顾及北方,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冒顿在打败了月氏之后继续向西征服了包括乌孙国的西域诸国,由此获得了大量的武器、兵源以及财富,这才让匈奴一举成为了能够压制新生西汉王朝的强国。
等到后来,汉武帝直接兵出西域,霍去病夺取了河西走廊这个至关重要的和西域连接点,匈奴再也无法稳定的从西域获得各种资源,从此就陷入了衰落和崩溃。
历史上的大秦王朝如果西征的话,凭借着大秦王朝的武力同样能够在西域轻松获得大量的财富和人口,或许历史上的大秦就不会那么快便崩溃了。
历史虽然没有如果,但赵括作为穿越者,已经吸取了大秦王朝的教训,自然就不可能再重蹈覆辙。
由於北方的大漠已经被征服,所以现在赵括对陆军的整合改组主要是把目标放在三个方向。
第一个是西域,这部分以骑兵为主,基本上集合了大汉朝所有的骑兵部队,称为第一兵团,主要是由右丞相、太尉李牧负责整合。
第二个是青藏高原,这部分属於传统的步骑混合,称为第二兵团,主要由参谋部长司马尚负责整合。
第三个是南方的五岭地带,这部分地方都是山区、密林,完全不适合骑兵作战,所以是纯步兵。主要由总参谋长项燕负责整合,考虑到项燕的威望还是有些不足,所以特派正丞相许历以“特约指导”来提供帮助。
经过了半年多的整合,根据三人的奏章以及赵括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基本上三个兵团都已经成型了。
事情忙到这里之后,赵括觉得也该是时候了。
於是,在十二月初一这一天,赵括就召开了一次大汉国的军事会议。
统一天下,是旧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从这一次会议起,所有的华夏族人将不再内战,而是在赵括的指挥下团结到一起,开始对其他民族的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