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不才,今日看见梅枝,不免亿及冬日梅花竞艳的风采。”
他看旁边桌上有其他童生刚刚备下的文房四宝,稍带歉意的一笑,伸手求道:“可否借笔墨一用?”
文房四宝的主人毫不吝啬的双手推送,说道:“张一念,你尽管取用!”
“多谢!”
张一念取过毛笔,蘸足墨汁,微笑道:“说了半天梅花,今日我就以梅花为题,写一首七言绝句!”
言罢之时,他骤然转身,准备在茶馆的白墙之上落笔。
程夫子瞪圆了眼睛,忍不住问道:“要不要脸?怎么不在纸上写?”
“我是怕您一会儿不要脸。”
张一念哈哈一笑,说道:“写在墙上,比较容易供大家品鉴!”
……
汉皇朝所处的时代,诗词歌赋虽已成型,但发展不多,吟诵梅花的诗篇并不算多。
而在后世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之中,喜欢吟咏风花雪月的文人们渐渐赋予了各种花不同的品格,梅花这种天气寒冷时才开放的花朵,被人格化了之后就是傲骨天成、敢於斗争的象征。
张一念所知,史上以梅花为题的诗篇不在少数,让他随便想想,都能找出两三百篇。
今日,乍逢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赌斗,他自己命题之后,即刻笔墨如注,挥洒之间在听风茶馆的白墙上,留下一首诗。
“尘劳迥脱事非常,
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摆脱尘劳事不寻常,
须下力气大干一场。
不经过彻骨寒冷,
哪有梅花扑鼻芳香。
这首诗出自唐代着名僧人黄檗禅师之手,用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比喻经过艰苦摸索、禅机顿悟的境地,从而表达了诗人劝诫世人为人做事应有梅花这般品性的思想。
原诗无题,被后世称之为“上堂开示颂”。
张一念略作沉吟之后,给了这首诗一个极其普通的名字:咏梅。
诗成之时,在场童生无不眼前一亮。
“好诗!好一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梅花本就是品质高出群芳的植物,张一念用梅花来象征一种精神,这象征本身已包含某种哲理;倘若再就其经受的‘彻骨寒’与最终获得的‘扑鼻香’作对照,端的是妙不可言!”
“的确如此!我等读书人十年寒窗,所为的不就是通过层层考试,成就一番事业?这‘彻骨寒’和‘扑鼻香’,寓意高远,恰如我等心声!”
“果然不愧是张一念,随随便便写一首诗就有如此境界!”
“服了!彻底服了!”
大家对这首《咏梅》交口称赞,而唐永德站在一边,忍着头上冒出来的冷汗,梗着脖子说道:“夸什么夸?你们有点见识好不好?这首诗真若写得好,怎么不见天地清气……”
他话没说完,承载着张一念那首《咏梅》的白墙之上,忽然传出哢嚓一声闷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