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伯纳德.史密斯的报导
《纽约美国人》报社负责报导运输业务的记者。
事情的发展进一步证实,如果有这个必要的话,纽约港成了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因为此时此刻这里正在举办世界上史无前例的最豪华的客轮的欢迎仪式。
仅仅在十年前,最多也就有三艘豪华客轮定期穿越大西洋,往返於欧洲大陆和美洲新大陆之间。当时的航行条件还很艰苦,所以大部分旅客都喜欢选择在夏季出游。可是现在的拖船和驳船都不知道该选择什么季节更好了。
英国英曼客运公司目前的「巴黎之城」号客轮长年进行营运。卡那海运公司称得上是英曼客运公司的竞争对手,因为该公司拥有「坎帕尼亚」号和「卢卡尼亚」号两艘客轮。此外,白星客轮公司的「迈吉斯提克」号和「日耳曼」号客轮也很具竞争力。所有的这些英国公司都在争先恐后地用自己公司的客轮把欧洲的富人和名人送到纽约市,让他们好好感受一下纽约人民的热情好客。
昨天考姆帕涅公司的「洛兰」号客轮──该公司皇冠上的宝石,和「萨伏伊王室成员」号客轮一样豪华的姊妹船──从法国的勒阿弗尔港出发,驶到了哈德逊河上为它预留的泊位。这次「洛兰」号客轮上搭载的乘客不光是法国上流社会的名人;这次「洛兰」号客轮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一份额外的、而且非常特别的奖赏。
难怪从吃早餐时开始,甚至早在这艘法国客轮刚刚能看清罗兹时,或者是在该船绕过炮台角柏特雷泊恩特时,许多私人的双轮双座马车就堵塞了运河路和莫顿路,住宅区的人们就纷纷从高楼大厦里跑出来,站在街上以纽约特有的方式欢迎我们的客人。这也不足为奇。
哎,她是谁?哇,不是别人,那正是克里斯汀.德尚尼子爵夫人。许多人都认为她是世界上最好的歌剧女高音演员──可千万不要把这个告诉内利.梅尔巴夫人,她要在纽约待十天呢。
太阳升起来了,薄雾慢慢地散去,「洛兰」号客轮透过薄雾向岸边驶来。这艘法国客运公司的客轮上挂满了各色旗帜和法国的国旗,后面紧紧地跟着一艘拖船,船尾向着岸边悠闲地倒进了哈德逊河上为它准备的泊位。
当「洛兰」号客轮鸣笛三声向我们致意时,哈德逊河上来来往往的小船也友好地鸣笛回应。岸上的人们纷纷扯着脖子争着一睹为快,此时此刻空间就显得格外得宝贵。码头的尽头是临时搭设的指挥台,周围飘扬着法国国旗和美国国旗。纽约市市长乔治.麦克莱伦先生将在这里举行仪式欢迎克里斯汀.德尚尼夫人前来纽约市。五天之后,克里斯汀.德尚尼夫人就要在新的曼哈顿歌剧院进行该歌剧院的首场演出。
几乎有一半的纽约上流社会人物都聚集在指挥台的周围,他们戴着崭新的高礼帽,或是挥动着手里的帽子,等着一睹这位着名女歌剧演员的风采。临近的几个码头上的装卸工人,这些可怜的人儿肯定还没有听说过曼哈顿歌剧院或是这位法国着名女高音歌剧演员,他们纷纷爬上了起重机看看这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洛兰」号客轮把她的缆绳扔到码头上之前,码头周围黑压压一片到处都是人。「洛兰」号客轮的舷梯靠岸之后,法国考姆帕涅客运公司的职员立刻就把红地毯从指挥台前一直铺到了舷梯跟前。
海关人员急急忙忙地顺着舷梯跑上了「洛兰」号客轮,在这位女歌星的包厢里,以有点夸张和做作的方式为她和她的随行人员办理必要的手续。这时纽约市市长也在一群身穿蓝色制服的纽约警察的陪同下来到了码头前面。麦克莱伦市长在市政厅和坦慕尼厅两位厅长的陪同之下穿过人群,登上了指挥台,他们身后的警察乐队在响亮地奏着美国国歌。麦克莱伦市长他们在指挥台上就位之后,码头上所有的人就都摘下了帽子。麦克莱伦市长他们也从指挥台上向下看着舷梯的这一头,等着克里斯汀.德尚尼夫人下船。
我自己呢,考虑到下面的地方都已经被其他的媒体占去了,我就跑到了码头前面的一幢仓库二楼的一扇窗户边上。在这儿我可以把下面发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可以更好地为美国的读者们介绍我的所见所闻。
在「洛兰」号客轮上,一等舱的乘客们也都站在上层甲板上注视着下面。他们占据了「正面看台」,但是他们只能在盛大的欢迎仪式结束之后才被允许下船。我还看到了散席乘客们都挤在下面的舷窗边上,抬头看着上面发生的事情。
差几分钟十点的时候,「洛兰」号客轮上一阵骚动,只见船长和一帮官员簇拥着一个人向舷梯走来。在向她的法国同胞们热情地告别之后,克里斯汀.德尚尼夫人走下了舷梯,第一次踏上了美国的土地。等在岸上迎接她的是奥斯卡.哈默斯坦先生,他是曼哈顿歌剧院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也就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才成功地邀请到梅尔巴夫人和克里斯汀.德尚尼子爵夫人在寒冬腊月远涉大西洋来美国为我们演出。
以一种古老的方式(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里是越来越少见了),哈默斯坦先生向克里斯汀.德尚尼夫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并吻了她递过来的手。「呜……呜……」人群中一阵欢声雷动,周围起重机上的工人甚至吹起了口哨,高兴而并非讽刺的口哨,接着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那是站在指挥台周围的一群戴着丝绸帽的夫人们在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