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上黯弱,无中兴之志,有苟且之心。朝廷文臣党争,武将跋扈,地方自行其是。大明已经积重难返,病入膏肓,唯有下一剂猛药,方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何为猛药?”方以智来了兴趣,追问道。
丹初胸有成竹,说道:“另起炉灶,着佃纳粮。”
绕过朝廷另起炉灶,免受掣肘,确有必要。方以智明白这个道理,问道:“何为着佃纳粮?”
丹初停顿一下,喝了口茶,说道:
“华夏收取赋税,自古以来皆为输租纳粮。佃农租种田主的土地,向田主输送田租,田主再以田租向官府纳税。朝廷财政不继,只得向天下各地加派赋税。
“王朝每至后期,土地兼并加剧,朝廷可收取的赋税已经大为减少。朝廷加一分税,官府加两分税,田主加三分租。层层加码,加到佃农身上,已经苦不堪言,甚至走投无路,只能铤而走险。
“华夏历朝历代,很难超过三百年,根源便在於此。大明的衰亡,不是因为满清的崛起,而是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威胁国本。
“何为着佃纳粮?便是官府不再向田主收税,而是绕过田主,直接向佃农收税。譬如说,规定田地收成五五分成,佃户得五成,官府得五成。
“官府从五成收成中,分出一部分给田主,譬如一成或两成。此中的妙处,在於承认田主对田地的产权,却剥夺了田主对田地的收益,提高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天下人口,大部分都是佃农。只要我们能得到他们的拥护,何事不可济?”
经过大半年来的观察和思索, 丹初已经确定,以当今的国情来看,均田免赋并不可行。
原因大致有三个:一、华夏几千年来的田地关系,是不可能轻易摧毁的。二、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缺少一支足够强大的部队。三、地方豪强势力盘根错节,若要直接没收他们的田地,他们绝对要拚命。
相反,着佃纳粮却是一个相当可行的政策,既能维护现有的田地关系,不至於遭到田主的激烈反抗,又能减少田主、官吏的盘剥,使官府尽可能地收获赋税。
这在历史上也有明证。
就在南明时,孙可望在云南、贵州、川西等地实行营田制,实际上就是着佃纳粮,取得了显着成功。全国各省耕地和粮产量都不同程度地下降,唯独在孙可望治下的云贵,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耕地和粮产量大幅度提高。云贵向来贫瘠,在孙可望的治理下,却养活了数十万大西军。
太平天国也曾在占领区内实行着佃纳粮政策。只不过,太平军向佃户收粮后,并不向田主转移租赋,断绝了田主的生路,因而激起田主的激烈反抗。
方以智绝顶聪明,一点就通,对着佃纳粮政策非常神往。
出家为僧后,方以智也多了些悲天悯人的情怀。老百姓的主体还是佃农,生活悲惨,衣食不继,令人悲痛。放眼天下,南北各地佃变四起,着佃纳粮政策若能执行下去,百姓的生活将改善许多。
他脸上终於露出了笑容,说道:“镇台打算何时何地推行着佃纳粮?贫僧倒是想去见识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