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小政权初具雏形(2 / 2)

永历帝不断逃亡,朝廷甚至处於颠沛流离的状态,官员也不断离散,朝廷部门残缺不全。

譬如大理寺,在永历朝名声不显,几乎不起作用。地方有什么大案,全都自决,也不呈报大理寺覆核。朝廷内部有什么大案,径付锦衣卫处理,大理寺早已名存实亡。�6�9�6�9行御史台掌监察之权,长官称正卿,另设少卿一人、佥事一人,辅佐正卿办事。佥事以下,设御史若干人,可纠弹大小文武官员,但不可无事生非。御史平时不得离开南宁,待地方有事,或奉侯府之命,方可巡视地方,防止出现明朝巡抚、巡按争权的现象。

首任行御史台正卿为严炜,常熟人,出自瞿式耜幕府。

行大理寺掌司法审判之权,长官称正卿,另设少卿一人、佥事一人,辅佐正卿办事。佥事以下,设判官若干,主审理大案要案、审核死刑案件。凡涉死刑及四品以上官员的案件,皆需侯府覆核。

首任行大理寺正卿为莫光书,出自永安莫氏。

府、州、县各级亦参照设立行御史台、行大理寺,与政府保持相对独立,机构人员比较精简。

枪杆子里出政权,丹初对赤军也开展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

设立军谘府,为赤军统帅机关,长官称元帅。元帅亦是赤军最高统帅,自然由丹初亲任。

大元帅、都元帅常为天子、宗室专用,丹初还不敢擅此称号。

元帅之下,设左参军、右参军,辅佐元帅处理军务。丹初不可能亲力亲为,左参军代他掌管日常军务。右参军同样为左参军的副手,左参军入军机处办事时,右参军主持日常军务。参军之下,设同知、佥事各一人,辅佐军务。

相比於军政府,赤军部门设置要精简得多。一方面,军务不像政务那般繁杂。另一方面,军权贵在专一,军情往往紧急,需要立即处理。

军谘府内设作战局、教导局、后勤局,分掌军令、军政、军备,另有武备学堂、粮台等直属机构。

若有大的战事,若丹初亲征,则设立元帅行辕,否则,必拜将出征,设立将军行辕。行辕皆从军谘府抽组骨干参谋,为前线指挥机关。

有军谘府作为赤军统帅机关,军政府兵房的职权大为削弱。二者的关系,有点类似明初都督府与兵部。后来,明朝兵部职权不断上升,五军都督府职权不断削弱,反而成为武将养老的地方。

战争年月必须要集中权力,设立军政府、军谘府实有必要。参军、参政虽主持军队、政府工作,但实际上都是丹初的僚属。以丹初的威望,还用不着担心大权旁落。

军谘府统领所有赤军,目前赤军有三大兵种,战兵、守兵、民兵。

战兵主要负责野战,目前主要有七支战兵,即一支亲兵标、四支步兵标、一支水师标、一支辅兵标。

守兵主要负责守备,目前主要有四支守兵,即南宁守备营、昭平守备营、昆仑关守备营、镇南关守备营,总人数不到三千。

民兵由军政府负责编练,平时配合守兵、军政府维持治安、开展生产互助,战时配合战兵拥军支前。军政府主管民兵,平时可函调守兵剿贼,协助维持治安。

到十一月,军机处、军政府、军谘府、行御史台、行大理寺相继成立,走上正轨。尤其是军机处、军政府、军谘府的设立,使得最重要的决策权、行政权、军权得到统一,根除了明朝党争激烈、政出多门的弊政。顶层权责清晰,效率倍增,小政权初具雏形。

丹初也从繁忙的军务、政务中解脱出来。

迎娶李翠微后,赤军与忠贞营的关系彻底稳固。他终於腾出手来,策划谋取浔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