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自摄国事”。任官封爵,要刘禅同意;人事任免,要刘禅同意;出兵征讨,要刘禅同意,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刘禅同意。刘禅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30年之久。直到之后蜀国被魏国攻破,刘禅沦为亡国之君。这时,刘禅已经当了40年皇帝。17岁继位,40年皇帝,这一年的刘禅已经57岁。而当时平均年龄大约也就在50多岁一点。差不多,刘禅已经算是老人了,垂垂老矣。之后在魏国国都,刘禅度过了余生,算是三国之中,唯一善始善终的国君。而且终其一生,过得逍遥快活。在三国这个乱世,能逍遥快活一生,绝对的算是难得了。
这一点,哪怕是号称‘毒士,算遍天下的贾诩,都不曾做到。真要论大智慧,刘禅算得上大智若愚。
当然,历史上对刘禅最大的误会,或者说其污点就两个。一个是,魏国大将邓艾围了成都,刘禅不战而降;第二个,就是千古名言——乐不思蜀了。
其实,这两件事,反而看出刘禅的大智慧,以及他与人不同的为人处世一道。邓艾围了成都,当时成都兵少将寡,负隅顽抗,就一个命运,城毁国亡,并且一味的顽抗,最终可能会导致魏国的屠城惨案发生。这一点,在历史上是时有发生的。围城战,守方坚守,一旦失败,最终的结果是整座城池的老百姓都会沦为对方将领发泄心中戾气的倾泻口。例如蒙古围攻的襄阳,还有满清围攻的扬州,都是惨遭屠戮。
而当时,魏国这方面名声可不大好。何况,刘禅并不是不抵抗。最终邓艾大军进攻时,刘禅派遣了当时所能派遣的将领诸葛瞻去迎战。结果是兵败阵亡。最终被邓艾直逼城下,孤立无援。所以,刘禅选择了投降。至少满城文武百官,以及百姓都能得到幸免。当然,从某些主战派的视野里,这是懦夫。当实际上来说,刘禅的父亲刘备和曹操也算是称兄道弟过,大家再怎么打来打去,都是自家人打自家人,投降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刘备不也投降了曹操么,刘禅投降给曹操的孙子曹奂也不算多么丢人。
你实力不如人,不投降还能怎样?真的去拚个你死我活后,来个玉石俱焚?那伤害的还不都是老百姓,都是中国人。所以刘禅很坦然。保的一方安宁,很坦然投降。
至於乐不思蜀,这就是刘禅的精明之处了。很简单,魏国对待刘禅这个亡国之君应有的礼遇,是希望天下太平。可你要不懂事,非要复国,那对方只能灭了你。所以,刘禅安於享乐,毕竟自己都一把年纪了,57岁了,还复国?复什么国?搞不好还没怎样呢,就老死了。何况,想要复国的不过是那些没了权的将领,他们不甘於现状而想要闹事。和他们联合起来,那只有一个字——死。而且搞不好,还要被利用。汉献帝不就最好的例子,一直想要重振大汉天威,结果呢,最后被利用来,利用去,被曹丕逼死。
所以,刘禅安然接受外界所说的‘乐不思蜀”平安的度过余生。
而事实再翻过来看,如果蜀国一直都是按照刘禅的意图来管制,那么魏国还未必真的能够这么早攻破蜀国。原因何在?就是北伐。诸葛亮七次北伐,耗尽了蜀国的元气。随后继任的姜维,依然要北伐。最终让蜀国一直不能修生养息。而你这边北伐,自身元气大伤,魏国那边却只需要守住关口,就让你进退不得,你还要担心吴国。这不是自讨苦吃么。
所以,这也是刘禅一直不怎么待见姜维的事情。你想要成就诸葛亮都做不到的事,那是你个人*。但你看不清事实,非得途耗蜀国国力,那就是你不对了。我摆不平诸葛亮,还摆不平你姜维么!所以,姜维总是觉得刘禅被小人利用,就是这么个道理了。
不然蜀国自从刘备死之后,一直修生养息,凭借着蜀国的天然高山险阻,足以让三国延续下去很久。毕竟邓艾这兵行险招有用么?你偷渡阴平,就那么点人。我要这几次不北伐,国力充裕,兵强马壮,你这么点人过来了,还不是送死。结果呢,蜀国没人,没兵,邓艾偷渡过来,那几千人马,可就有了大作用了。等到司马昭一家和魏国的曹氏一族开始撕逼,蜀国或许还会有机会也说不定。毕竟没有蜀国的北伐,司马氏一族或许早就和曹氏一族开始撕逼了。
所以把,阿斗没那么没用。而林风对马龙,也很是期待。这个看上去个性和阿斗差不多的亚当斯私生子,会有多大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