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另外一尊,也是铜像,使用的铜材,应该是陈文哲提供的配方。
之前他制作景云锺可是研究过很多铜材,这是其中的一种。
这话彷的是明代雪区中部的佛像,一般是用红铜铸造。
这种红铜可不简单,一般人也冶炼不出来。
如果不是陈文哲调配并且合成出来,只是这种材料的彷制,就足以让陈星辰头痛几个月,甚至是几年。
历代以来,不管是多么高明的彷古工作者,在彷古开始之前,最先寻找的就是合适的材料。
清代以前原来这种制作佛像的红铜材料,是从尼泊尔进口的。
鎏金的颜色都偏橘黄,很暖的黄。
手感上轻重、柔软度都很合适。
另一方面,由於是红铜材质,质地比较柔软,所以其器壁并不十分规范,很随形。
因此它的封底系采用卷底法,或者叫包底法,即把器壁卷回来封住佛像的佛藏。
而清代大概是疆土广大了,国力强盛,铜资源缺乏的问题解决了。
所以,清代神都地区的藏传佛像,多半是用黄铜铸造。
这种铜造像器壁厚实,触手感觉生硬,分量沉重。
另外因为铜质又硬又脆,已经无法像明代那样翻卷,所以改用剁口封底即剁底法,很好辨认。
有了合适的材料,才能开始彷制。
彷制开始之前,必然要先了解当时的文化。
清廷发源自关外,满族人原本信奉萨满教,与蒙区关系极为亲近,有“满蒙一家”之说。
而蒙元自元朝以来,深受藏传佛教影响。
故而清廷进入关内之后,清帝大举兴黄教(格鲁派)。
藏传佛教造像,以绝对主流形式占据神都,并影响到全国各地。
之后神都佛教造像,在形式上出现了明显的一边倒的趋势。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在宫廷设“中正殿念经处”,负责宫中藏传佛教事务,并兼办塑造佛像。
中正殿念经处的设立,实际上标志着清代宫廷造像活动开始规范化。
康熙时期的佛造像工艺精湛,制作精美细腻。
这体现了宫廷的审美趣味,代表了清代内地藏传佛造像的最高水平,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清朝干隆时期,国力强大,皇室本身崇尚佛教,这一时期的造像材质都非常优良。
就算是到了清晚期,也有一些像是铜鎏金财宝天王像这样的精品。
真正说起来,清代佛像的时代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
比如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眼传神。
还有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再看服饰,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宽大。
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凋刻得极为精美细腻,华贵高雅。
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莲瓣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具时代特色。
像是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是清干隆造像特点。
还有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制作较粗率。
陈星辰倒好,他想着只要是宫廷出品,都应该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