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其名,下坡到山脚,便是坡脚村。在思雨桥的补给点上,赛事志愿者为我的“通关文牒”盖完章,看看表对我说:“个人组第一名两个多小时前就到终点了,只用了1小时28分锺。”震惊之余,不禁猜想当年马帮创下的最快纪录是多久呢。
坡脚村的彝语名字叫“白嘟祺”,杂居着六种民族,许多村民都是当年赶马人的后裔。村子不大,却整齐划一,每家一栋二层小楼,墙上统一贴着茶马古道主题宣传画,二楼栏杆上搭满金灿灿的玉米棒,庭院种些花草蔬菜,一片恬静。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曾将这里毁为废墟,眼前的一切都是重新规划的成果。
村里还立有一块“坡脚秘密交通联络站旧址”石碑。1947年,中共思普特支派人建立由磨黑至思茅的联络站,最终选在坡脚村的一户贫农家里,想必也是因为古道通达的缘故。历史上,在现代公路、铁路被封锁的紧要关头,茶马古道曾经作为连接后方唯一的地面通道,保证了抗日救援物资的运输供给和内地与川滇藏之间的联系。
在坡脚村遇到的徒步者
坡脚-那柯里:4.377公里
穿过坡脚村,遇到几个逆行的徒步者,开始还以为自己走错路了,忍不住拦下一位大哥,结果他气定神闲地答道:“我都从那柯里回来了,大巴要四五点才发车,还不如走回去呢,你们加油!”
沿着农田走出一段,路边先后出现两个路标,一侧是“茶马古道11.73”的里程碑,意味着斑鸠坡古道到此为止,全长11.73公里,另一侧是“那柯里茶马驿站4377M”的箭头指示,如此精确到米的里程还是头一回见。跨过这里,也就从普洱市思茅区迈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镇的地界。
接下来这段路被称为“那柯里茶马古道”,与斑鸠坡古道的与世隔绝不同,这一程几乎是伴着现代公路而行,时而在山坡上俯瞰两条公路并行,时而潜入阴暗嘈杂的高架桥下,让人不断在古老与现代文明之间穿越。
终於,马拉松的赛程提示牌从距离终点几公里变成了几百米,胜利在望。远远看见竹林掩映间错落有致的古民居,不断传来的颁奖声中,隐约听到团体赛获奖的一支队伍平均年龄仅14岁。沿着石阶盘旋而下,来到此行的终点,已经人声鼎沸的那柯里。
那柯里特色小吃,舂糯米粑粑
终点:那柯里
举办颁奖仪式的小广场边, 立着“荣发马店”的金字招牌,“关山难越谁为主,萍水相逢我做东”,一副对联遒劲有力,道出了马帮的江湖气概。
这家马店始於1831年,一度颇有人气,吸引南来北往的马帮歇脚过夜。2008年起,这里搞起农家乐,恢复了马店的老本行——为客人提供马帮菜和住宿,店内仍保留着石水缸、油灯、马驮子、铡刀等老物什,让人依稀想象出当年人欢马叫的热闹场景。
那柯里同样没有逃过地震的重创,但震后很快走上旅游发展的快速路,不仅清理修复了4.377公里的茶马古道,还打造出水车、洗马台、碾碓房、马跳石等景点。如今,像荣发马店这样的农家乐有二十多家,土特产小吃街上老两口卖力地舂着糯米粑粑,手工艺品店里摆满土陶、竹编等民族特色。绝版木刻实践基地为那柯里平添几分艺术气息,供专业学生和农民学习这种上世纪80年代诞生於思茅的特色版画创作技法。
那柯里风雨桥
那柯里村
那柯里的名字为傣语,三个字分别是田、桥、好的意思。然而过去的那柯里并非肥田沃土,也不是小桥流水的理想家园,而是一个被称作“马哭里”的悲伤之地。相传,奔波一天的马帮要到荣发马店过夜,必须蹚过一条小河,天亮后还要再蹚回去,不知是累是气还是想家,走南闯北的马儿竟被这条小河弄哭了。
爱马如命的马锅头几次上书官府,终於在河上建起了一座风雨桥。传说真假难辨,这座桥却成了古驿站的一道风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