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料队的队员,忙着囤积草料,同时划分地界,种植一些冬季能生长的牧草,如紫花苜蓿、黑麦草、高丹草还有鸭茅等这些品类的草种。
后勤队的人在积极完善基础设施,盘炕的盘炕,搭围墙的搭围墙,派过来的两名木匠忙着打造床铺和桌椅,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
雀还带人开荒了一小片荒地,专门用来种菜。
雀来了以后,羽就再也不用管盐山的具体事务,卸了担子后,带着开拓者小队在外面寻牛找马,顺带领略盐山以东往北的风光,就算找不到动物,也不用急着回来。除了思念新地的那个女人,其他的,倒也自由快活。
与盐山这边的井然有序对比起来,克在桐镇,就颇有些手忙脚乱了。
第105章
把两个分部落的管理层人员送走后,桑榆又一心扑在了新地的建设上。
主要跟进手工队水力车,还有慈那边的育婴管理中心建设。
水力车这边。
经过两月的仔细推敲,梅带的这个小团队终於确定了轴承的材质用料以及具体的完善方法,桑榆随即宣布可以制作大型水力车实体,手工队的所有人立即放下手中的其他活儿,挽起袖子开始干。
连带打铁场的二十名铁匠在内,四十人的手工队员都投入了这次水力车的建造当中。
梅将这四十人分成三组,分别负责水碓、水排和水磨的制作。
而梅、婷和运三人也分别担任小组,监督跟进,夜以继日。
十三个人负责一个水车的打造,其实工作量并不难。
就好比一个水排,需要制作两个中型的水轮,还有准备一些轴承和木棍,真正打造不过四到五天的时间。
但难的是能够协调这些人手,还有如何分工,最后再进行组装。
还要确定安装的地址,还要考虑人工制造水位落差,这些才是最费时的。
好在这几年来部落也生产了不少的铁制工具,包括斧头、锥子和锯子等,都被投入到了水车的制作当中。
大家都有了趁手的工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桑榆也算是从中摸出了一个道理,不管什么时代的人,其实大家的智商差别并不大,动手能力没有很大的落差,只是现代人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有经验可遵循,正是这一点,把两个时代的生产力拉开了距离。
但这只是其一,其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理念的提出。
制作水排并不难,但在从无到有的道路上,谁也不敢相信会存在那么一个东西,能灌溉能拉风箱,也正因为没有概念所以不相信,压根就没想往这个方面想。
桑榆没来,人们并不是就失去了动手能力,这种能力一直存在,可就是做不出来。
如今桑榆来了,她也不会制作水车。但她提出了可以这么做,於是就有了水车。
就是这么神奇。